如何才能抵达“快乐星球”?《小舍得》直面争
捕捉定格现实生活图景,拓展教育题材叙事空间,42集电视剧《小舍得》延续《小别离》《小欢喜》温暖现实主义的基调,真实展现“小升初”阶段的教育现状,描摹学生家长形象,折射中国家庭的多元教育观,并由此进入了再婚家庭、代际隔阂、阶层关系等多重多元议题的描摹。
教育连接着家庭和社会,对社会情绪有特殊的体察。该剧自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强档播出以来,引发了广泛关注,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4月19日17点,话题#小舍得#微博阅读量达13.7亿,#央八小舍得#等多个话题备受关注,众多网友在表达热爱的同时,纷纷向家人朋友力荐此剧。
“感同身受”是观众对这部剧评论的最大公约数。网友纷纷认为,“拍得太真实了,代入感强。”“很有共鸣,编剧是不是在我家安监控了?”“剧里择校、奥数、KET、PET是老父亲老母亲们做梦都在叨咕的词儿,它不悬浮、接地气。”“人间真实养娃样本,《小舍得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家庭教育地图。”
以现实主义手法展开影视化创作,折射生活的真实面貌,《小舍得》充满烟火气的故事设定让观众共鸣共情,喜欢的人认为它有种“舒适的肌理感”,然而也有人认为它传递焦虑让人窒息,有网友就此反驳称,“有趣的是,夸也在于它的真实,骂也在于它的真实。骂的那些人,你们不敢直面现实吗?”“听不懂鸡娃黑话,说明你还没孩子,或者孩子还没上学。总有一天,你会懂《小舍得》这部剧,它如此生动如此活灵活现,呈现出鸡娃家庭的困境与艰难。”
面对争鸣,在剧中扮演“鸡娃狂魔”田雨岚的蒋欣幽默地发出了“保命式”微博。
这些争鸣意味着,《小舍得》这部剧引发的话题广度、深度不断延伸,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电视剧本身。在争鸣中,观众和网友不断互相叩问:什么是理想的教育?什么是理想的生活?什么是真正的幸福?面对压力和成长,我们该如何选择?这样的讨论激发了“舍”与“得”的深层辩证,抚慰焦虑,向社会传递了直面难关的积极态度。
把脉时代关照现实
关注社会不同人群
《小舍得》采取了精妙的嵌套结构,故事围绕一个大家庭里的两个小家庭展开,剧中的这两个家庭是典型的中等收入人群。
数据显示,我国现有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4亿人左右,他们是消费的主力军,是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,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中提出,要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行动计划。在中国当下快速发展的进程中,中等收入人群的核心诉求,就是希望实现财富和阶层的代际传递。
秉持艺术创作的自觉,《小舍得》把脉时代,关注到了生活在不安与不甘夹缝中的这部分人群,其作品在关照现实的同时,没有回避争议话题,而是尊重事实,反应生活困境,致力于引发争鸣启迪思考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小舍得》中有一位名叫米桃的女生,爸爸是水果摊贩,妈妈是保姆,这个家庭的出现映照了部分一线城市已经推出的相关政策——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入学便利,鼓励教育公平”。如此紧跟时代,反映外来务工家庭的心理和成长,《小舍得》给自己对“大社会”的思考铺上了一层不失明亮的底色。
直面变化中的教育环境
多元教育观念引发争鸣
怎样的教育环境才是最适合孩子的?教育引发的家庭矛盾该如何处理?育儿过程中有无数类似的问题等待回答,也因此教育成为影视剧的资源“富矿”。《小舍得》的热播进一步拓展了教育题材的影视空间,折射出当下中国家庭的多元教育观。
田雨岚(蒋欣饰)是典型的“鸡血妈”,从儿子子悠一年级开始,就给孩子报了奥数、英语、逻辑写作,早早就开始规划子悠的小升初择校路。
南俪(宋佳饰)则是“鸡娃”大军中的一股“清流”,她反对“唯分数论”,从不给孩子报辅导班,只有声乐、小主持人这类的兴趣班。
在北上广,田雨岚的做法是一些“鸡血妈妈”的日常操作,然而被“剧场效应”裹挟,南俪这样的“佛系妈妈”最终也开始随波逐流。
《小舍得》展现的教育问题正是中国当下的热点和痛点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2021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教育改革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教育问题。《小舍得》的播出恰逢整个社会处在思考教育本质的十字路口,“校外培训机构满天飞”、“中小学生课业负担”等这些问题不仅被投以政策层面的关切,还通过最真实的方式展现在电视荧幕之上,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价值所在。
文章来源:《医学争鸣》 网址: http://www.yxzm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504/928.html